您现在的位置:海陵智慧教育 >> 教师发展 >> 小学教研

跟着于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作者:缪伟华 来源: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5日 点击数:

摘录:

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学生天天看的“无字之书”。老师一旦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的目光就像雷达似的,无时无刻不在追随着老师,并不由自主地、潜移默化地模仿老师的行为。

正因为如此,我在学生面前不敢造次。过了不惑之年,更是谨言慎行了,就连抠鼻孔的坏习惯,我对它都保持高度警惕——一旦手指指向鼻孔,我立刻发出警告:“收回!”

仪表,是我这本书的“封面”。翻开我这本书的“封面”,学生会看到我的“第二张脸”——字。我这本“书”里,有生动的、绘声绘色的朗读。打开我这本“书”,学生们会看到我写的“作文”。——摘自《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72-84页

你要问别人(无论什么人):“你喜欢哪位老师?为什么?”在回答“为什么”时候,几乎会众口一词;“课上得好。”理论家千万别大惊小怪,说人们没有把“师德”放在首位。“上好课”(学生心中的“好课”),是老师的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审美情趣、道德修养、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不单纯是一个技巧问题。况且,学生在学校里,每天和老师主要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他们感受最多的就是老师的课。人们张口便说“最喜欢课上得好的老师”就在情理之中了。(阅读教学教学片断)

我每次这样引导、点拨,学生都会有“拨云见日”的感觉,脸上会洋溢出那种“恍然大悟”的异样神情。在这种近乎游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致盎然,神情专注,潜心领会文本,不仅留下了人文的精神财富,也留下了语言和能力。准确地把握教材,教出“恍然大悟”来,这样的课学生怎么能不喜欢呢?

(列举词语教学和写字教学)词语教学和写字教学也能教出“恍然大悟”来,不断地教出“恍然大悟”,学生就会有悟性,有灵性,不至于把学生教死,教傻,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语文索然无味,就会对语文——乃至对其他学科——产生浓厚的探究顺序。

朗读是一门艺术。任何艺术都有它的自身规律。朗读亦然。朗读的十大技巧——停连、重音、语气和节奏。在我的语文教学中,“范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示范就是指导”,教低年级,多是我先读;到了高年级,一般情况下先让学生尝试读,然后再范读,文学性课文全文范读,其他文体的课文,有的读全文,有的读其中一部分。不容文体的课文有不同的朗读要求,示范也是不可或缺的。低年级不但范读,还领读——我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我读一个自然段,学生跟着读一个自然段,让学生一开始就走“正路”,避免出现“巧揉造作”“拿腔捏调”的现象。

怎样朗读才能走进课文情感的深处,才能感动学生,让学生感到有意思呢?1、语气自然。“朗读要像说话那么自然。”不要拿腔捏调,不要顿读、唱读,要让学生听得舒服。准确把握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更重要,我力求做到“读谁像谁”,只有把人物读活,才能让学生进入人物的内心,才能理解人物,才能感染学生。备课时候,也要备朗读,我将把握人物的内心、读出不同人物的说话的语气作为重中之重,认真揣摩,反复练习。2、把握课文的朗读节奏。首先要注意停连,其次要关注重音。在此基础上,就要考虑这篇课文的节奏——哪里高,哪里低,哪里疾,哪里徐,哪里实,哪里虚;哪里明快,哪里低沉等等,总而言之,不能“一腔到底”,“一个速度到底”。艺术求变,节奏的变化,说到底是语气的变化。千万不要把朗读边缘化。老师朗读的好,学生一定喜欢语文课。学生把课文读好了,一定会给他们留下情感,留下语感,留下语言,留下悟性和灵性,不至于把学生教得木讷。(第八章全篇都是关于作文教学的介绍,全篇都是亮点。)——摘自《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106-122页

感悟:

暑假期间,有幸拜读了于永正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是于老师的从教五十多年的总结,语言平实,事例鲜活,很多内容都能引起我的共鸣。

怎样做才会深受学生的喜欢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曾经思考过、提问过,而且学校也经常有诸如此类的调查问卷,答案是多种多样,如:博学多才、幽默风趣、公平公正、和蔼可亲……书中告诉我们:学生喜欢课上得好的老师。

如何上好课呢?于老师用了两个篇章做了介绍。课上得好,就是要把课上得有意思。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课堂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把课上好,是我们最重要的“看家本领”。有了这个“看家本领”,想让学生不喜欢老师都难。于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深受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他的课堂学生总能有“恍然大悟”之感,他的课堂一贯重视朗读,他的课堂氛围轻松。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得以激发,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就连那些平素很“笨”的学生也似乎变得聪明了!书中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向我们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所在。引导是有学问的,朗读是有方法的,不要害怕作文教学,教学得法,能够抓住学生的“味蕾”,这样的课堂自然而然深受学生的喜爱。

这本书的第五章“行无言之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永正老师认为,“身教无痕”。教育一旦“有痕”,让学生感到你在“教育”他的时候,十有八九,效果都不好,有人甚至认为,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人接受外界事物,主要靠听觉和视觉,边听边看的,三天后留下的印象是75%;只听不看的,三天后留下的印象占15%。可见,“身教”的力量和影响比“言教”大得多。

于老师提到,“行无言之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仪表。

一切异样,都会有负面影响,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着装要简洁大方,不能穿脏兮兮的衣服、鞋子走进校门。

二、字。

当老师的,不管教哪一科,能写一手好字,第一节课就能赢得学生的好感。老师写在黑板上以及各种作业本上的字,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所以,老师要练字,并写好字。

三、生动的、绘声绘色的朗读。

这一点应该是针对语文老师的。对于非语文老师而言,可以理解为上课要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四、写“下水文”。

这一点还是针对语文老师的。但于老师在这一点中同样提到,备课备的是“能力”和“功夫”,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练好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先做到。

这个其实并不难,考验我们的是,遇到有碍面子的事,能否坦然以对,为学生做出表率。 比如:我们犯错误后能否正视自己的错误。犯错误不可怕,只要正确处理,错误就变成了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影响同样是深远的。

六、“我”和学生的故事。这些无言的故事,会深深地镌刻在学生心中。

这个“故事”指的的是什么,我也为此思考了很久,应该是指老师对学生的爱,以及在生活中和学生共同经历的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放下身段,走进学生的生活,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去。

于永正老师是我特别敬佩的一位特级教师,作为他的“封笔之作”,本书摒弃了单纯的说教理论,辅以平实的语言和鲜活生动的事例,如一盏指路明灯,让我对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充满向往,也想尝试于老师所介绍到的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之路上,沿途都有美丽的风景,愿我也能像于老师一样学会把握,学会发现,体会语文教学的乐趣。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