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陵智慧教育 >> 教师发展 >> 名师工作室

读《让“语文”成为语文》有感

作者:董莹 来源:名师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12日 点击数:

寒假期间,我读了潘文彬老师的《让“语文”成为语文》一书,感触颇深。潘文彬老师是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虽然潘老师写的是关于语文方面的文章,但是对于我们历史学科的教学也很有指导意义。

潘老师的这本书中,虽然没有深奥的理论,但思想的沉淀随处可见。这些年来,我们忙于教学,鲜有机会坐下来思考、总结,但从潘老师的书中看得出,他的阅读、见解非常丰富,看待问题的视角也比较独特,读起来让人启发不断,手不释卷。潘老师在书中讨论了很多语文的大问题,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就是语文的本真。我想这不会有一个公认的解答,而更有可能的是没有答案。由此我就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历史教学的初心是什么?面对纷繁的教学思想、流派、主张,什么才是作为个体的教师的我能够把握的历史?我的阅读、我的经历、我的认识的改变又会让我一次次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并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解。潘老师认为老师要面对现实,要积极有为的影响学生,所以唤醒学生的学习意愿显得至关重要,潘老师书中有一些做法和课例,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们都知道,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理应成为课堂的主人。然而,当下的历史课堂却与此大相径庭,学生学得被动,学得无趣,教师教的过度,教得无效,学生对历史学科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和“学”与“教”关系的失衡。潘老师在本书的第三章第二节《从“教”向“学”的转身》里如何为什么和如何从“教语文”到“学语文”,由此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历史学科如何从被动的学历史转变成主动的学历史?如何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其实,初一新生刚刚入学时对历史很感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同学对历史渐渐失去了兴趣,觉得历史要死记硬背,很难学得好,学的东西越来越多,就越觉得很多历史知识混淆在一起,经常搞错。那么我们老师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学生保持这种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历史成绩呢?

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首先是教学理念革命。充分认识高效课堂实施的必要性,努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逐步有效推进高效课堂。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在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的活动服务于“学”的活动,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以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为标准,不是看教师“教”的怎样,而是看学生“学”的怎样,教师为学生创设的课堂情境是否适宜,是否有效。

2.不打无准备的仗

在备课阶段必须多下功夫,熟练把握教情和学情,注意教学中的取舍,努力减少无效劳动,做到“四个到位”:精心备课到位,准确讲解到位,能力训练到位,学法指导到位。

3.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有吸引力的教学策略、手段和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如创设魅力四射的导语、开展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恰如其分地应用幽默,说说“俏皮话”,让学生在有趣味的氛围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在作业、考试中持有轻松、愉快的心情,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潜能,提高教学质量。

比如有一次我在讲授《美国的独立》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根据印象画出美国国旗,同学们的兴趣来了,争先恐后地画出“他们的印象中”的美国国旗。但至于国旗中有多少颗星,有多少条横条,大家都没有明确的概念,于是课堂气氛来了,趁机提出“大家知道美国国旗的来历与含义吗?”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趁机向学生详细介绍美国的国旗。这样可以给学生了解美国及其国旗诞生的背景,国旗的含义,及联系到美国的现实问题。既使学生产生兴趣又使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又无形中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同时,作为一名专职的历史教师,要注意教学中形象的描述,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陈胜、吴广的不畏强暴、揭竿而起;邓世昌誓死御敌、义不独生;谭嗣同的喋血街市、唤醒民众;阿基米德的善于思考,献身科学;华盛顿坚忍不拔的毅力,卓越的军事才能等等,都需要教师用生动感人的讲解使学生对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有具体的认识,受到感染,因而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堂里,应该能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感受得到项羽破釜沉舟的勇气、四面楚歌时的无可奈何;感觉得到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看得到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霸气;触摸得着世界各地美仑美奂的文物遗产,感受得到无数民族精英、杰出人物金子般的思想品德…因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引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描述历史事实,使历史教学语言富于情趣和文采。把历史现象讲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讲“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一个历史史实的时候,选用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来教学,在学生观看影片对这一段历史有了直观形象的记忆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问题设置,例如“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战役?”“在八里桥战役中三万蒙古骑兵损失过半,而六千英法联军只有十二人阵亡,对此你有何感想?”让学生具体形象的了解这段历史,激发起他们的爱国之心。

4.纪律是通向高效的阶梯

糟糕的纪律之下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面对学生有溜号、睡觉等现象,要及时纠正,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去。关注每个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所以我们上课时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紧跟老师:不能让他们埋着头听课,要让学生的眼睛看着黑板、看着老师,耳朵注意听,手要在书上做记号、口要大声朗读、记忆。

我认为只有做到这几点,我们的历史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才是真正高效的课堂。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对此,潘老师解释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唤醒,一种诱导,就是唤醒学生生命的自觉,诱导学生用自己的心智去学习。由此,我们的历史教学只有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