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陵智慧教育 >> 教师发展 >> 师资培训

聆听教学妙思 足践精致课堂

——名师送培”之“读写结合”专题学习心得

作者:徐丽 来源:二中附中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8日 点击数:

11月14日下午至16日下午,海陵区教师发展中心开展了由省教育厅举办的以“读写结合”为主题的“名师送培”学习活动。

这场教学培训活动如深秋久旱后的甘霖,给每位海陵语文教师以充沛的滋润。授课风格迥然不同的名师们,三节课、五个讲座都紧密围绕“读写结合”的主题,课程设计都创意十足。每一节课,每一场讲座都是语文盛宴,可以学习的点太多,我们就像去自助餐厅吃撑的食客,先极力汲取所有的养分,学习骆驼胃的特性,全都吸纳,再慢慢内化。

这次活动为我们学习搭建了平台,让我们有了向名师学习的机会,也明确了提升自己的方向。如南京的洪劬劼老师为我们建了微信群,分享了自己的微信,给了近距离学习的机会。南京科利华中学的王跃平老师介绍了自己及团队整本书阅读的研究策略,可以让我们在学习结束后继续深入思考研究名著整本书教学的问题。南京的赵富良老师在写作教学时帮助学生创设“语境”和“活动”的做法让我印象深刻,他和团队著述的《趣教趣学初中作文教学36课》是我们活动后继续学习的资源。南京雨花台中学栾娟老师的形式多样语文教学形式让我意识到:语文其实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活动,在实践中产生独特体验,并付诸于笔端,我以后要尽量多地让孩子在生活里学语文。

当然还有一位老师的课堂和讲座让我有感要发,他是江阴的教研员——徐杰老师。其实之前我们海陵的教研员钱萍老师介绍过徐老师,并且推荐过徐老师的公众号——杰哥的精致语文。读徐老师公众号里的文章已经让我对他的课堂充满向往,而现场听课更觉得徐老师的课真实而又灵动。课堂上他一直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答案,并且让学生之间进行自然的互动,做到真正的交流,从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是语文课堂最为动人之处,也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徐老师执教的是《动物笑谈》一课,课堂上老师设置了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是前一个环节的递进,最终由文本读出作者的科研精神,更高层次解读这篇文章的思想。

最为称赞的是徐老师化难为易,先让学生说说文中的小动物是怎样的好笑。这其实就是围绕课题中的“笑”展开,了解课文基本内容。学生通过回忆课文基本能回答出来,偶有不足之处,徐老师则敏锐地发现,并让另外的同学或补充或更正,由学生相互沟通生成答案,老师只是用简洁的课堂用语引导学生,做到了真正地还课堂给学生。这是当下我在语文教学中最为苦恼的问题之一,徐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明白不要着急得到学生的答案,而应该切身的思考学生回答不出来的坎在哪。若是课文不熟,那就进入课文再读,若是暂时回答不出来,过一会仍然可以提问他,这些细节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观念。

最为引人深思的是徐老师品评文中不同“笑”。通常这篇课文设计时可能是先找出可笑的内容,再分析为什么可笑,从而读出作者劳伦兹对动物的爱这一主题。但徐老师却更为细化地品读文中可笑内容的差异。这其实就是在训练学生的语言建构,赏析语言内涵的细微处。徐老师出示PPT,让学生从“匿笑  苦笑 暗笑 讪笑  窃笑  坏笑 哑然失笑 哈哈大笑 哭笑不得  捧腹大笑 眉开眼笑 ”词中选一个放在课文合适语段旁,并说明理由。这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将学生推向对“笑”内涵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中。学生书读得是否深入与老师的解读密切相关。这里教学时,有学生讲到“鹦鹉缠毛线”和“鹦鹉咬扣子”时都提出用“哭笑不得”或“苦笑”概括,显然这是有失妥当的,徐老师就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毛线的需要情况,若家境贫寒,十分需要毛线,则“哭笑不得”更好,显然文中并未表示出非常需要毛线,只是纯粹觉得鹦鹉的行为搞笑可爱。这样引导后,学生能思考出“哈哈大笑”“捧腹大笑”更好。“鹦鹉咬扣子”的行为是让老教授十分尴尬地拎着裤子走,作者更多是觉得鹦鹉聪明可爱,又不好当着老教授的面笑。学生听后觉得用“匿笑”“偷笑”更能确切地表达当时的搞笑场面。这里徐老师通过细细引导,让学生进入情境,体察作者当时的内心,分辨词语的细微差异,真正做到品读文本。

结合徐老师之后的讲座,他谈到设计这一环节想训练学生读中写,以写促读的观念,那这里是不是可以让学生试着先自己写出几个关于“笑”的词,再提供参考呢?后来读到徐老师公众号《动物笑谈》的课堂实录,他在四川教这一篇时是先让学生写一写,再出示参考词的,在海陵再上时也许是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吧。

最为精妙的是徐老师的课堂点评。在分析作者劳伦兹对动物的情感时,一位同学只读出劳伦兹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徐老师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启发孩子思考人们对宠物的情感也是喜爱之情,那这里是这种情感吗?正是这个启发,其他学生立即就思考到更深的层次,还有对动物的包容和关爱。这就是教学机智吧,用最简单的话语启迪学生思考。

此外,徐老师巧妙地用《昆虫记》里的一段文字,放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填空式仿写,明白真正的科学研究应是探索“鲜活的生命”,从而领会像劳伦兹这样的科研精神是多么伟大。这其实也是徐老师在隐形地将法布尔的科研精神和劳伦兹的科研精神进行归类。那么到了八年级读到《昆虫记》时,学生自然会将他们联系起来。这就是老师埋下了草蛇灰线,起到伏脉千里的效果。

关于徐老师的“读写结合”的讲座,印象最深的有两点。其一是“以读促写”的形式中,徐老师提出“结合课文精彩语段,打造‘随课微写’的校本课程”的观念,让老师以课文为蓝本,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片段描写,将课文当做一个个“用件”。而且认为全篇仿写不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反而容易适得其反。这个写作的思考点对我的冲击很大,之前很多的写景散文,常常会布置学生整篇仿写,这其实就缺失具体的写作训练点,不能让学生清晰的明白这次写作训练的目的是什么,从而降低效果。其二是“以写带读”的形式中,所有的“写”应该来源于课文内容,并且还要聚焦到课文中,不能所写内容与课文几乎没有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的“以写带读”,让学生在写中进一步思考文本,否则为写而写,只能是空洞的形式主义。这也带给我新的触动,很多时候的片段仿写只是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谈,而没有引导还要在课文的情境中思考,从文中的人物性格以及情节发展中构思设想,假如常常从文本的情节和人物入手,学生其实就是在沿着作家的路进行思考,能更准确的走进人物内心,理解透彻文本的背后要旨。

两天半的培训悄么烟儿地就没了,收获的那种沉甸甸的美好却久驻心头,名师的思维火花、课堂妙语总是那样让人神往,若只是神往终究只能算是叶公好龙。古人有云:“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最妙的当是在自己的教学中实践着、探索着。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