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陵智慧教育 >> 教师发展 >> 教育论坛

“池塘”与“渠道”

作者:张来富 来源:苏陈中学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3日 点击数:

读了海陵学校新正校长发表在“海陵智慧教育”网 “校长论坛”上的文章——《幸福教育的样子》,满是感慨,深为他孜孜不懈追求教育回归的情怀所感动。

他在文中引用了美国思想家梭罗的文字来比喻理想教育的模样:学校是池塘,学生像“水鸟”、“两栖动物”、“植物”一样自然地、自由地成长。他期望教育“满是阳光和鲜花”,“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为了能达到这样的目标,他引用教育部长陈宝生的观点,呼唤“教育需要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回到学校应有的样子上来!”并为海陵学校勾画了幸福教育的美好愿景。

多美妙的一幅图画:一方静静的池塘,注一泓清澈的泉水,蓝汪汪地映着碧天白云;塘边水草丰茂,塘里平铺的翠叶上托起点点芙蓉,飘过清幽的芬芳;各色鱼儿在水里轻快地游来游去,蛙鸣声声中,鸟儿倏忽地掠过,累了,便在一枝苇竿上小憩……

这样的教育真令人心驰神往!自然引我想起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那份甜淡与温馨:那“荷塘中的月色”、那“月色里的荷塘”留给作者心灵的一份安宁。也许是教语文的缘故,品赏《荷塘月色》时,总要挖一挖那个“背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莫非新正先生这些日子心里也有些许“不宁静”,想到那个“满是月光”的“荷塘”边走一走?

可惜呀,新正校长,你网页上那幅照片配错了。尽管你笑容中流露出一向的自信,但你脚下是整齐的钢岩岸堤,你身后是辽阔的波涛海湾,你背景是华丽的现代都市,你面对的是一个奔流的时代!你是想用现代的大视野来审视今天的教育?你不怕有人问:你培植的那些“植物”能在这样的堤岸生根?你放养的那些鱼、蛙能在这样的海湾逐浪?你栖息的那些小鸟能在这样的都市翱翔?你不怕有人责备你误人子弟,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走出了理想的“池塘”,我们才发现,我们的脚下其实不过是一条“人工渠道”!渠道不是池塘,池塘的功能是涵养,渠道的功能是输送,池塘的目标是生长,渠道的目标是效率。渠道不像池塘那样宁静,它有流量,有流速,有流向,而且这条渠道的出口处还有一个栅栏——用分数“扎成”的升学指标!只有水量够大,水位够高,水流够快,鱼儿才能跳过那个栅栏。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鲤鱼跳龙门”,只是这鱼儿游得是不是幸福、跳过去了会不会成龙,我们并不在乎。于是在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道被裏挟着、竞争着、焦虑着,怎么盛得下“阳光和鲜花”。

感谢新正先生,在我们身心俱疲的时候,为我们画出了这样一方池塘,至少让我们的心灵在梦想中有片刻的宁静,让紧绷的神经可以放松一下,做些自己的思索:教育要不要回归?这样的“渠道”是不是学校应有的模样?

那我们不妨再探讨一下“渠道”与“池塘”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修这样的“渠道”?参看一些文献和专家讲学,我们知道,文革前的教育倒颇有点“池塘”的格局,学校算得上有些幸福的模样,可惜文革将这潭水搅浑了。当凭政治、靠关系的荐举制终结后,一部分奋斗不懈的“鱼儿”(包括我们)借助高考的“栅栏”跳出了“农门”。有如“范进中举”般的巨大反差,强烈地刺激了每个人,于是人们纷纷将“鱼儿”赶出“池塘”,驱往“渠道”,用不断的吆喝和鞭策逼着“鱼儿”死命冲向一端的“栅栏”。确实有不少鱼儿跳过龙门改变了命运,但栅栏越来越高,鱼儿也就越来越痛苦,而我们也成了一群“驱鱼人”。注入池塘的早已不是什么清泉,而是汹涌的激流,边边角角冲塌了,花花草草淹死了,蛙儿鸟儿逃走了,池塘逐渐变成了渠道。

可问题是现在跳不跳得过那个“龙门”,早已经没有了那么大的差距,为什么渠道没有扩容,水流没有降速?这是因为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变了。家长已不满足于让孩子识几个字、算几笔账,他们希望孩子能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为将来的发展确立优势。他们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愿望没有变,社会评判的标准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与人民对美好教育的向往之间的矛盾,促使人们不得不冲刺更好的教育,他们不愿“输在起跑线上”。当然,好教育的标准依然是“跳过栅栏的鱼”有多少。于是,学校还是“渠道”,变不了“池塘”。

然而,不管是从栏上跳过,还是从栏下钻过,这些鱼儿终究要面对海湾、河流,这样的渠道能为他们确立优势吗?狭长的闸道锁住了视野,人工的喂养弱化了求生,长期的竞争失去了合作,紧绷的神经承不住打击,不全的心智禁锢了灵魂。他们很难在浩瀚的水面寻找方向,很难在野外独立觅食生存,很难面对弱肉强食的自然,更无法戏波斗浪游出快乐人生。

于是,我们和新正先生一样,向往那方池塘,呼唤那方池塘。那里有清流灌注,也带着海洋的气息;那里有群里的竞争,也有落单的教训;那里有觅食的艰难,也有收获的喜悦;那里有淘汰的紧迫,也能听蛙鼓鸟鸣。那里虽然是一方小小天地,却能锻炼出搏击风浪的勇气与技能,更有笑对挫折的那份品格与性情。那里能习得知识,学会生存,懂得合作,涵养心灵。从那里出发,它们有本领进入小溪、河流或者大海……

怎样才能挖出这样一方教育的“池塘”?那就该是教育的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学校回归“幸福教育的样子”。就是摆脱单一的功利 “栅栏”,让学生回归读书成人,让教师回归到教书育人,让学校回归到立德树人,让教育回归到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的适合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模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教育。而要让这“幸福的教育”成为人民满意的美好教育,关键还是让教育“平衡而充分的发展”,让学校回到“池塘”“应有的样子”。

池塘之所以变成渠道,是因为存在落差,落差越大,水流越急,鱼儿越争先恐后。只有缩小了差距,水流才会恢复平衡。当然,这种平衡绝不是“均无贫”式的平衡,它应该是充分发展的高位优质的平衡;它的评判标准不应只是跳过了多少鱼儿,也不只是鱼儿游得是否快乐,而应是这里游出的鱼儿能否适应更广阔的天地,并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它的措施不应是划多大的水域或分几条指标,而应是让每一方塘都能得到充分的扩展,让每一条鱼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不仅需要教育人的呐喊、开拓,还需要设计者的规划、决策,舆论的引导、宣传,社会的认同、支持。但有梦就不会随波逐流,有憧憬就有奋斗的方向:我们多想早日回归到新正校长描绘的理想“池塘”!

新正先生,我们也愿和你一道,由“驱鱼人”回归到“挖塘人”。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