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陵智慧教育 >> 教师发展 >> 教育论坛

从参观林肯中学看中美中学教育的差异及对我们的启示

作者:杨剑平 来源:泰州二附中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24日 点击数:

【摘要】中美两国在文化背景、社会价值观存在的差异,决定了两国教育在课程设置、授课方法、授课过程上的不同。中国的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注重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而美国的教育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培养创新能力。两国教育的差异,启示我们在发挥我国传统教育优势的同时,应当借鉴美国教育中的优秀理念,把勤学苦练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注重基础与重视创新结合起来,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教育制度。

【关键词】中美 教育 差异 启示

此次美国之行,我们参观了习总书记曾经到访过的西雅图近郊塔科马市的林肯中学。

在这里我们初步了解到了美国教育与国内不同之处,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文化差异造成教育理念不同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的移民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形成了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美国文化。美国人崇尚个人至上、自我奋斗,深信个人尊严,讲究个人特色,追求自我实现。因此,美国教育倡导培养儿童的自信,注重个性化发展和创新,特别强调对个人主义价值趋向和个人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设计教学流程,注重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实践自己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个性化思维活动。对包括历史、宗教、文学、地理在内的人文学科从不提所谓“唯一正确答案”,而是鼓励不同见解的存在,提倡思维的多元化。

以我们在林肯中学随机听了一节历史课为例。课堂气氛很随意,完全感受不到国内课堂的那种紧张和刻板。教师的教学过程系统性不强,有时一个问题还没有讲完,就随着学生的思维跳跃到下一个问题了,更重要的是,所有问题的讨论都没有我们认为的一般意义上的“答案”。用林肯中学校长的话来说就是:老师是不会替代学生思考的!

相比之下,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科举”作为中国古代读书人改变命运、实现抱负的几乎唯一途径,更是需要考生大量背诵记忆大量文献资料,严格按照固定模式作答。“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这种人生际遇的重大转折,激励着一代代读书人为考试而学习,为“学而优则仕”读书,更成就了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维。

虽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近年来有大力提倡核心素养的培养,但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说到底,我们至今还未完全走出应试教育的桎梏。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重视还是积累知识的能力,强调“正确”答案的“灌输”,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是学习型人才,基础很扎实,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这类核心素养依旧薄弱。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深化教学改革,让教师走下课堂舞台的中央,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强调思维的多元化,从而真正破除“应试教育”的桎梏。

二、顶层设计决定素质教育效果迥异

学校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有助于青少年思维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有助于加强德育教育,以美辅德,培养创新意识,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次访美之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美国人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1994年,克林顿政府提出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参众两院或一致通过。这部法令首次把艺术(包含音乐、视觉艺术、舞蹈和戏剧艺术)增列为美国教育的“核心学科”。同年,美国学校有史以来第一部在联邦政府干预下,包含音乐、视觉艺术、舞蹈和戏剧艺术四门艺术的全关性《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出台,《标准》中强调:“艺术能启发学生认识运用科技手段与达到预想目的之间的关系,艺术的思维方法恰恰与从科学发现和技术开发的思维过程相仿。”[1]

《标准》从顶层设计把艺术课程确立为一门与其他学科相同的、真正独立的核心学科,强调艺术学科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创造力方面的功能。把艺术学科的工具价值和艺术学科的内在价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强调艺术学科的独立性、学科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主张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指导方法,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形成艺术能力并付诸实践,以学科的标准来测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艺术技能的掌握程度。

因此,在美国,从幼儿园开始就开设艺术类的课程。从小学到7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一),学生都要上美术课和音乐课,8年级以后,则可以在视觉艺术或者音乐课程选修其中之一。

以林肯中学为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相应艺术课程,视觉艺术课又细分为绘画、手工、摄影和计算机辅助艺术等不同内容,音乐也有声乐、管弦乐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选择;如果选修的是音乐,无论声乐还是器乐,全年都是自己所选的内容,每隔一天上一堂大课,每堂课一个半小时;如果选修的是艺术类,则把一年分成四个季度,绘画、木工、烹饪等每季度学一种,每天一堂45分钟的课程。如果学生最后两年选修的是艺术类,则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是必修课。

由此观之,美国中学的艺术教育在具体实施环节中强调兴趣引导,突出特长,深度发展,强调人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保证了教育教学的效果。

反观国内,2011年发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艺术学科的总目标是“实现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 ,并把“创造美和欣赏美”作为首要价值,由此可见国内《标准》是把审美目标系统作为培养目标的,忽略了艺术学科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相互促进的关系。这进一步加重了艺术课程在我国处于“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的边缘涣散状态,具体操作环节更是采用“一刀切”,完全不关注个体差异。结果便是我们空有不逊于美国学校的硬件设施,却无法让艺术教育起到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作用。

三、各取所需的公立、私立学校并存现象

美国的中学分为公立(Public School)及私立(Private School)两种,公立中学占美国中学的85%,由政府资助供当地学生就读,不需支付费用。私立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名办学校)约占美国中学的15%,隶属于私人机构或宗教团体,由民间出资,供当地或外籍学生就读,学费昂贵,就读学生多出自中产阶级。近年来,东方人子女就读私立高中比例迅速提升。

在美国,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免费公立教育系统十分完善,但家长们还是希望将孩子送进学费不菲的私立学校。通常原因是附近的私立学校教学质量差或者学生太多,公立学校通常采用超级市场开放式的选课模式,而这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强度,同时也降低了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会觉得孩子去私立学校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尽管需要交纳学费。

与公立学校相比,私立学校提出的教学要求较高,教师和学生都追求更高的学业成绩,因而开设大量的学术性和专业性课程。教师教学压力大、课务重(有些学科的教师一天五节课,不比国内老师轻松),却乐于对学生进行更多的单独教学与辅导,学生用于完成作业和复习课本知识的时间也长,学习辛苦。同时由于学校的规模较小,学生数量少,便于实施小班化教学,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严格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根据美国全国教育进展评定组织(NAEP)近 30年来报告表明,私立学校的学生学业成绩要胜于公立学校的学生。对两类学校学生成绩的评估显示,几乎大部分私立学校在任何学习阶段的学生平均成绩一般高于同级的公立学校,类私立学校毕业生升入四年制大学的比率要远高于公立学校,尤其是精英私立中学的毕业生被私立或名牌大学录取的比例更高。

而国内的基础教育讲究绝对公平,从而忽略了需求的差异性。事实上这种差异一直存在,很多城市昂贵的学区房就是这种需求直接体现。所以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差异化的需求,加强政策导向,转变思想观念,大力推进民办教育发展,建立一批高质量的私立学校,作为公办学校的有力补充,提升教育的整体水平。

四、结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较中美的教育,其实并没有所谓强弱之分。比如:林肯中学的校长在与我们交流之后,也觉得美国公立学校开放式的选课模式,导致学习强度、难度有限,而我们中国一定深度的中学数学教学值得借鉴。由此可见,保持自己的传统优势,借鉴他人的长处是我们办好教育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刘沛.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舞蹈,2002(2).

[2]肖川.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3]孙海波,贾玉杰.当今美国中小学公私立学校之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1,(6),47-48.

[4]赵立芹.美国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微观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7),27—29.

 

本文发表在《教育视界》2017年1月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